十二五”和今后10年是克州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克州加快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向西开放桥头堡、中国最西部希望之州的战略机遇期。在2007年国发32号文件及2010年中发9号文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新一轮对口援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克州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资源消耗处于高增长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特别是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加快查明克州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是克州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为发挥我区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克州地区党委及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法规,结合克州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地质工作程度、开发利用现状及矿产品市场供需形势,编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2009年为基期,规划目标期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
《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和到2020年自治州矿产资源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文件,是克州地区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管理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制定我区矿产资源各类专项规划和县(区)矿产资源规划的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合理的规划克州的矿产资源,高效的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合理利用与保护各类矿产资源,及时掌握克州各类矿产资源潜力和勘查、开发利用情况,做到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信息及时更新,根据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克州矿业经济结构与矿产规划和开采布局调整、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方向与战略目标,整合优化各类矿产资源的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小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以加快推进克州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步伐。
本《规划》的适用范围为自治州所辖行政区。《规划》由自治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一、现状与形势㈠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坐标位于E73°26′~78°59′,N37°41′~41°49′之间,地处于天山南脉、昆仑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的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因为90%以上区域为山区,因此有“万山之州”之称。自治州东及东南与喀什地区接壤,东北与阿克苏地区接壤,北及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西南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170千米,有吐尔尕特口岸及斯木哈纳口岸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254个通外山口,有良好的边贸条件。全州土地总面积7.2468万平方千米(1.09亿亩),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3%。辖3县(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1市(阿图什市)。全州高山区面积6.38万平方千米,约占90%;丘陵山间盆地0.71万平方千米,约占10%;全州沙漠、岩漠、荒漠面积共计2.41万平方千米,戈壁0.24万平方千米,可利用土地3.08万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人均1.63亩;草地面积373万公顷,其中牧草地298万公顷;森林面积(含果林)240万亩,覆盖率1.57%,林木蓄积量100余万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92毫米。2009年,全州总人口51.47万人,由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满族、塔吉克、塔塔尔族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93.7%。
克州地区地形复杂,东临塔里木盆地,北、西及西南三面环山,按地势可分为高山区、山间丘陵盆地及平原区。全州属暖湿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全州年均降雨量92毫米/年,水资源年均径流量189.6亿立方米/年,区外产流量103亿立方米/年,境内产流量79.6亿立方米/年(由州水利局提供)。山区地下水5.72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5.52亿立方米,山区地下水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补给量1.26亿立方米/年,全州总计地下水资源9.98亿立方米/年,平原区地下水可采资源为6.91亿立方米/年。全州冰川面积0.278万平方千米,冰川储量3058亿立方米,冰川融水量10.2亿立方米/年(由州气象局提供)。全州八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量67.43亿立方米/年,可利用量11.09亿立方米/年(与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协议用水量)(引自1999年州水利局统计资料)。此外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特色山川、古丝绸之路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州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克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州生产总值30亿元其中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全年全州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2009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14.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另外建成大批水利、交通、电力、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近年来,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居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小康方向迈进。但与其他地州相比,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市场化、城镇化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少,经济效益差,企业组织结构小型分散,基础产业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中二、三产业滞后,特别是矿产开发业,严重落后于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总之资金自身积累能力差,生产建设资金紧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等情况说明克州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