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2018年2月25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 温度2-8度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园区规划 >

克州十一五规划(下)

时间:2018-05-11  作者:admin 点击: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分期实施的原则,重点加强能源、水利、交通、城镇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1、能源建设

(1)电力

加强电源建设,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盖孜河中游河段以布仑口——公格尔水电站为龙头的7个梯级电站及克孜勒苏河卡拉贝里水电站建设;组织开展克孜勒苏河和托什干河梯级电站开发的前期工作;积极发展太阳能和小型风电,解决边远和负荷分散地区的农牧民用电问题。

以扩大电网覆盖,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为重点,进行“三县一市”的电网改造、延伸,其中阿图什市实现局部双向城市环网,三个县重点实施工业聚集带和建制镇的电网改造和农网延伸,提高供电的可*性和覆盖范围。

(2)煤炭

以提高原煤自给率,缓解煤炭供需矛盾为目标,加强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积极建设新的矿井,大幅提高煤炭产量和安全生产水平。重点进行霍峡尔煤矿、赛斯特克煤矿、沙里拜煤矿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炭生产企业,“建大、关小”,实施规模化经营,正规化开采。创造条件发展煤焦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沙里拜、阿依尕特等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

2、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六大河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完成阿尔塔什、玛尔坎恰提、奥依昂额孜等水利枢纽和开普太希水库前期工作,力争部分工程开工建设。加强水库除险加固、牧区水利建设和盐碱地改良。抓好渠道防渗建设,完善三级防渗渠系干支斗排配套,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水定地原则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十一五”期间,增加耕地面积6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160平方公里。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提高供水覆盖面,使80%的农牧民吃上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抗洪抢险救灾指挥体系,做好以流域为单元的防洪规划和工程实施。引进推广节水技术,完成阿克陶和阿图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一五”末,全州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

3、交通建设

以实现干线通畅和增加农村公路通达里程为重点,加快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国家一类边境口岸公路和国防公路建设。实施“通达”工程,完善县、乡、村公路网。推进通达萨瓦亚尔顿等重点矿区和克州冰川公园、玉其塔什草原等重点旅游景区道路的改造建设,为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到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到1995公里,实现乡(镇)通公路达37个,通公路率达到100%,通油路率达到90%;行政村通公路达到234个,通公路率达到100%,通油路率达到75%。积极促进中吉乌铁路开工建设。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建设、整治与管理并重,合理规划、科学整合,以阿图什市为重点,加快三县和中心建制镇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阿克陶县、乌恰县供水改扩建工程,阿图什市排水扩建工程,阿克陶县、乌恰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做好集中供热,保护城市环境;推动实施燃气工程,完善阿图什市、乌恰县天然气工程,新建阿克陶县天然气工程;建设阿图什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期工程和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工程,力争在三县各建成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厂。大力开展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阿图什市沿布谷孜河两岸的绿化带,沿乌喀铁路建设生态绿化长廊和沿通往喀什市314国道两侧生态屏障。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传输网、通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开展各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五)抓住对口支援机遇,加强互利共赢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原则,发挥辽宁、江西、华能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支援形式、拓宽支援领域、提高支援实效。根据自治州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对口支援项目信息库,在优势资源转换、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对口支援合作与交流,努力营造互惠互利的“双赢”格局,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对口支援与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加快阿图什市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按照“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形成以阿图什市为核心,以县城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体系。

(一)加快阿图什市中心城市建设

大力推进阿图什市中心城市发展。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继续加快城市道路、园林、供排水、城市电网、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中介、物流等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建设,提高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通过“十一五”的建设,使阿图什市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逐步将阿图什市培育成为南疆的外贸物流中心和冶炼、加工中心。

(二)强化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为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县城区域发展规划。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三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县城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辐射和带动城乡经济全面发展。

(三)完善城镇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发展

坚持“注重基础,发展特色,扶优扶强,重点培育”的原则,加强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现有各县(市)建制镇中,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镇进行积极培育,重点发展乌恰县城关镇、阿合奇县吾曲镇、阿克陶县阿克陶镇、奥依塔克镇等特色小城镇。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上阿图什乡、哈拉峻乡、巴仁乡、皮拉力乡、膘尔托阔依乡、哈拉奇乡撤乡建镇工作。培育新建伊尔克什坦、托帕口岸镇,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三级城镇网络体系。

加强城镇道路、供电、环卫、住宅、供排水和社会福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资源型、交通型、旅游型、市场型城镇。不断开拓城镇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加强城镇管理,创新管理体制

科学制定县城区域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建设资金,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和带动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城镇建设项目严格依照城镇规划进行,合理实施城镇发展布局,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五、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经济布局上,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实行产业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各县(市)实际出发,贯彻扶优扶强的原则,找准突破口,把产业增长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一)阿图什市

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和市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幅提升阿图什市作为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三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克州、喀什和中亚各国的资源与市场,通过内引外联,东西联动,招商引资,重点发展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和皮革、粮食、林果加工等特色轻工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发展木纳格葡萄、无花果等特色林果业,继续重点建设万亩林果业示范项目,抓好品种改良,提高品质,争创名优品牌。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大力开发城郊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农家乐”特色旅游。

(二)阿克陶县

加快推进盖孜河中游河段以布仑口——公格尔水电站为龙头的水能基地开发。

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开发铁矿、花岗岩、冰川水,兼顾发展铅、锌、煤、黄金等矿产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粮食、棉花、水果等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重点建设一山(慕士塔格山)、一湖(喀拉库勒湖)、一区(克州冰川公园风景区)的旅游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古迹旅游、人文旅游、探险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业。

按照“稳粮棉、促畜牧、扩园艺、上加工”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发展城郊养殖业。林果业重点发展巴仁杏,实现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

(三)乌恰县

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充分利用境内两个口岸和第三条亚欧大陆桥将横跨县域的地缘优势,加快速度推进中吉边境合作区建设,大力发展地边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推进边民互市进程。

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以金、铁、铜、铅锌、天然气、石膏矿的开采和加工为重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继续做好畜牧工作,着力开发以牦牛肉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有机畜产品,积极发展阿魏菇等特色种植业。

(四)阿合奇县

发展生态畜牧业。尽快发挥草料基地效益,调整畜群结构,加大品种改良,扩大柯尔克孜羊养殖规模。扩大白皮大蒜和反季节杏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力争在库兰萨日克等乡建成万亩白皮大蒜生产基地。

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对金、铜的勘探开发。加快托什干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前期工作。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等投资硬环境建设。重点在政策鼓励、优质服务、完善法制、打造诚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自治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紧紧围绕自治州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招商手段,创新招商方式,利用会展招商,突出产业招商,推行以商招商,千方百计的引进项目和资金。以甘肃建新、北京中坤、中信国安、浙江卡森、山东大成等企业为基础,加大现有项目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扩大项目规模,延长产品链条。以对口支援省市、企业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大力宣传自治州的优势资源,促进辽宁、江西、华能的企业落户自治州,逐步将自治州建成对口省市、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以东部产业西移、自治区扩大向西开放为契机,做好出口加工、来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加强项目引进基础工作,做好长远规划,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筛选,提高储备和推荐项目的质量,在项目包装上“做好文章”,真正拿出能够吸引投资的优质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第一产业重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加强木纳格葡萄、巴仁杏、无花果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开发经营及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产业重点引进钢铁、铅锌、铜、金、石材等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建立若干骨干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综合实力。第三产业重点引进供电、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的企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加快速度,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尽快实现新突破。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

营造有利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做到不限投资领域,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从政策、舆论、管理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多渠道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化程度,集中力量培植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大户,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上来。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落实农业税费改革和农民各项补贴,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持作用。

加快推进财税和金融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改进和加强财税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开拓金融业务,培育资本市场,积极引导金融系统对自治州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

七、坚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 “一个瞄准,三项重点”的扶贫工作总体要求,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着力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贫,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推广。继续抓好社会扶贫,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措施,扩大输出规模,实现农牧民劳务输出由短期到长期的转变,提高劳务输出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

紧紧瞄准现有的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体,做到工作重心下沉,进村入户,逐户建档立卡,明确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把利益真正落实到贫困农户身上。

加强三项重点工作。一是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将“整村推进”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不断创新和积极探索“整村推进”有效方式,整合资金,集中力量,以贫困村为单位,采取扎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发挥整体效应。二是以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组织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实现流动就业。三是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围绕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扶贫贴息贷款、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培训贫困劳动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办事手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机制。

切实实行并严格落实社会帮扶责任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贫困乡村开发建设,坚持对口帮扶到乡、到村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八、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继续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程,按照“小学办到乡、村,初中办到县,优质高中办到州”的办学思路,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确保少年儿童在上小学前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城市地区基本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学前班)需求,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汉语教育。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综合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全州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大力发展不同形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办好各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熟练工和各类专业人才。

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以“双语”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大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全州50%以上的小学,从三年级建有计算机教室,开设信息教育技术课;30%以上的农村中心学校、农村初中及县(市)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建有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配置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促进培训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要有计划地把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批送到大专院校学习或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新技能。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育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做好人才选拔。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全人才分类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流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加大人才引进。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矿业开发利用、对外贸易、旅游、新兴服务业、教育、医疗和农牧科技为主的专业性人才,建立一批与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相适应的环境条件。

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维护宏观生态环境,改善绿洲内部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对自治州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地保护、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三北”防护林、农村能源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2、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质量,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水域环境保护,抓好城镇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医疗垃圾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增强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力度,搞好优质服务。深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4、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推行清洁生产,鼓励采用无废、少废、节能、节材、节水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四)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扩大劳动就业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和规范城乡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形成劳动者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旅游、外贸等现代服务行业,广开就业门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全州新增各类技能培训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万人。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城乡一体、逐步过渡提高”的原则,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完善城镇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农村保险“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分类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形成方便易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大力推动离退休、失业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制度,以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备的工作制度,提高社会化的管理服务水平。

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建立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险与卫生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社会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合理设置盈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实现保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建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强化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到2010年,农村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70%的乡镇能够为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县(市)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症。大力发展以预防保健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县(市)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健全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乡级计算机网络直报。

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完成三县一市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做好乡村医生的执业注册和培训工作。到2010年,实现乡村医生 90%持证上岗,8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职业资格。

2、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围绕实施“文化兴边”战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搞好文化下乡活动,健全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重点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积极申报《玛纳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规范文化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档案事业,加强档案馆库建设,保护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

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突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强国民体质。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训练网络,大力改善现有的体育设施,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3、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抓紧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走出去”工程,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工程,完成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快推进电视数字化网络建设和全州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增强柯语电视节目的译制能力。加大面向农村广播电视的宣传力度,电视覆盖率达到97%。继续发展电影事业,努力消灭电影放映空白点。

(六)保障公共安全

以矿山、交通等行业为重点,抓好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关注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防灾救灾工作,落实国家防灾救灾各项预案。加强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救援体系,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五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抗御地震、洪水、火灾、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疫病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

九、加快科技创新,加速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技术创新,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继续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实施“素质工程”,把科技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工作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中的贡献率。继续做好科普工作。

农牧业科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重点加强关键性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全面推广应用杂交改良及遗传基因等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苗木和畜禽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发展优质林果产品的贮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着重解决农林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加强农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三大网络体系建设。

工业科技以吸收消化国内先进适用技术为目标,加强重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加快对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引进民营科技企业进驻工业园区,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创办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二)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速信息化网络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普及程度,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抓紧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建设和完善各项政府信息网络,实现州、县、乡三级政府的网络互联和政务电子化、信息化。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十、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和谐克州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切实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及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环保意识等融入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用先进的文化教育、激励、鼓舞群众,提升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素质,为自治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四个认同”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重点,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素质。改进信访工作,落实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加快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牢记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努力建设为民、廉洁、务实、法治的政府。坚持“两个务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十一、加强国防建设,保证边防巩固

继续深入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国防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防队伍、交通战备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应战、应急、应变的综合能力。加大国防动员投入,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工作基础,做好本地的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十二、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组织实施

本《纲要》是“十一五”期间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在自治州党委领导下,自治州人大的监督下,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提出分年度落实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各县(市)人民政府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纲要》的精神;自治州有关部门根据《纲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和规划目标的监测和预警。规划实施期间,当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自治州人民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本《纲要》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全州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