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2018年2月25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 温度2-8度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园区规划 >

克州十一五规划(上)

时间:2018-05-11  作者:admin 点击: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划。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步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纲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统揽全局,远近结合,突出特色,从战略上、宏观上、政策上提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阐述党委的战略部署,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是“十一五”期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指标具有预测性、指导性。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战略部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强州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紧依托特色农业、矿产、口岸、旅游等优势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1、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由“九五”期末8.82亿元增加到17.47亿元,年均增长11.4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54元,年均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例由 37﹕14﹕49调整为30﹕16﹕54,其中第一产业由3.26亿元增加到5.28亿元,第二产业由 1.22亿元增加到2.76亿元,第三产业由 4.34亿元增加到9.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4228 万元增加到9420万元,年均增长17.38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2亿元增加到3.81亿元,年均增长 10.43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9亿元,年均增长27.85%;进出口贸易总额由 2332万美元增加到5876万美元,年均增长20.3%。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逐步取得成效,特色农业、矿产开发、皮革加工、旅游外贸业在经济增长格局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城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实施了州境内国道314、省道306、309、212、 213、214改建和农村公路工程;天然气入户、城市供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州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县城改造工程;水利、农村改水、草料基地、抗震安居、农村电网改造、光明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等项目,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有所改善。

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品流通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配置功能逐步形成。大力推进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农村税费等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财政收支结构得到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投资开发环境得到改善。启动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十五”时期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57亿美元,实际利用州外资金突破10亿元,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4、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基本消除了农村特困人口。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8.83平方米增加到 18平方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350元。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建成抗震安居房3.4万户,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由 14.93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消费结构得到改善,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普遍提高。农村改水、电网、道路取得了新进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 1001元,提高到2005年的1452元,年均增长7.7%。

5、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教学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合理,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民汉合校、现代远程教育得到推进,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40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65‰。县级“两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86%和90.27%,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全面推行,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8662人和45407人。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立足实际,大胆实践,科学运筹,正确决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施“以农奠基,以边启动,以矿腾飞,以游搞活”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交通、电力、水利建设为重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大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建成了一批骨干工程,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东联西出,内引外联,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城镇环境、教育设施、卫生条件、文化建设,改善了城乡各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五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六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稳定。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繁重。二是开放创新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步子不快,方法不多,效果还不显著。三是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工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周边地州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四是产业支撑作用较弱,特色林果业仅有木纳格葡萄、巴仁杏种植初具规模,产业链尚未形成;畜牧业主要以活畜交易为主,缺乏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有待于提高。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有效覆盖不足,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调控能力差,利用率低,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六是农牧民脱贫难度大,仍有8.2万低收入人口,劳动者素质偏低。七是矿产资源地质勘探程度低,资源底数不清,开发利用难度大。八是自然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开发后备资源匮乏,天然草场低产低质,草地超载退化加剧,生态环境脆弱。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体对发展有利,尤其是新疆毗邻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过经济转轨初期的动荡,基本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我国与俄罗斯、吉尔吉斯等上海组织成员国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尤其是在反恐、能源、交通、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良好环境,为拥有“五大口岸,一路通欧洲”区位优势的克州,带来了发展面向中亚、南亚和俄罗斯的外向型经济的历史性机遇。

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战略部署的落实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自治区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向西开放步伐。

中央15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干部支援为龙头,实现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对口支援,将无偿援助与互利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南疆的发展稳定”,新增辽宁省、中国华能集团对口支援我州;东中部发达省区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部分资本和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近年来在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较大进展。这些都为自治州的特色农业、矿产、水能、口岸、旅游五大优势资源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发展方针

——加快优势特色资源转换步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产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发展思路

继续坚持“以农奠基,以边启动,以矿腾飞,以游搞活”的发展战略,以打造“一区(中吉边境合作区)、两大基地(以钢铁、铅锌冶炼为主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以布仑口水电站为龙头的水能开发基地)”为战略目标,按照“第一产业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优化结构,抓管理,增效益;第二产业以做大做强为中心,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速度,上规模;第三产业以繁荣市场带动就业为主题,突出特色,抓重点,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发展优势产业、强化阿图什市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发展区域融合经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推进教育扶贫为重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主要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9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25%;第三产业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 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00元,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2%。

产业结构目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0﹕16﹕54调整为2010年的21﹕28﹕51。

城镇化目标: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达到32%。

对外贸易目标:口岸通关过货量达到150万吨,货值达到2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美元,年均增长22%。

招商引资目标:实际引进州外资金累计50亿元。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8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系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60%。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乡镇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2元,力争突破2000元。全州基本实现从业人员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一)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壮大工业整体实力

依托自治州及周边矿产资源和特色农牧业资源,充分利用境内及周边口岸优势,完善国道314沿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重点在矿业、进出口加工、冰川水、建筑建材业、特色林果加工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1、矿业

按照“矿业开发,地质先行,探采并重,铅锌启动,钢铁突破,发展能源,加强建材,兼顾其它”的思路,坚持“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谁治理”的原则,鼓励国内外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努力扩大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为自治州打造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西南天山及西昆仑地区的基础性、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开展现有矿产资源地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扩大矿点线索,摸清矿点情况。重点对成矿条件好,有初步显示的矿产资源区域开展勘查工作,争取在铁、铜、铅、锌、金、花岗岩、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领域有新的发现、大的突破。完成自治州境内5个Ⅲ级成矿带及10个成矿亚带基础地质调查及物化探勘查评价,其中1﹕25万区域地质调查6658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面积3814平方公里,提高矿产资源的储采比和保障程度。

重点勘查阿图什市霍什布拉克---普昌地区的铁、钒、钛、铅、锌、铜、金成矿带、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区、沙里塔什——乌拉根铅锌成矿区、昆盖山北坡铜、金、黄铁矿成矿区、阿克陶县库斯拉甫——塔木——奥依塔什、塔木——卡兰古铅锌矿成矿带、布仑口——乌孜别里山口金、铜、宝玉石成矿带及阿合奇县川乌鲁——马场金、铜成矿区的矿产资源。

加大已探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尽快形成一批矿产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矿业开发的整体水平。以扩大铁矿生产能力为突破口,加快铅锌、铜、金矿开发,促进矿山企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采、选、冶、加工的配套工业体系。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矿业公司和矿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重点,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大力支持建新、桂新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彻底扭转开采规模小,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状况。重点扶持阿克陶切列克其200万吨/年铁矿、亚星200万吨/年铁矿选矿企业、亚星200万吨/年钢铁冶炼和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普昌钒钛磁铁矿、大、小红山铁矿等项目开发建设。

加快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扩大石材加工的生产规模和品种数量,形成产品系列化,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力争达到年生产能力10万平方米。扩大盐矿开采规模,新建真空盐生产线,提高加工深度。结合抗震安居住房建设,加快石膏、空心砖等新型轻质节能建材和装饰材料的开发应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发展75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同时进行帕米尔水泥业的扩建升级。

2、进出口加工业

抓住国内产业转移和对口援助的机遇,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紧紧扭住中亚、西亚、南亚的市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进出口加工业基地。继续支持新蓉皮革生产,扩大规模,促进产业链的延伸。重点引进日用百货、轻工、食品、小家电流通和生产企业落户园区,鼓励吸引国内外客商在口岸建立“窗口”企业。大力扶持优势农产品、五金制品、小家电、民族服装、民族手工艺品、生活必需品的出口,扩大与中西亚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提高进出口企业与境外经济的融合。

3、特色林果、畜产品加工业

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的路子,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行业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木纳格葡萄、巴仁杏、无花果、石榴、沙棘等特色林果和高山牦牛、柯尔克孜羊等特色畜产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业。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在鲜果、饮料、肉制品、瓜果制品等方面培育一批有知名品牌、有竞争实力的产品,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要素,打造发展平台,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载体。加强阿图什市 “一园三区”建设,即: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材、钢铁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区;以皮革加工为主化工工业区;依托本地和周边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出口小家电生产、日用百货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加工区。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上大项目、好项目为重点,按照产品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园区内外诸要素的相互衔接,促使园区内企业上下配套,引导产业群体集约化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开发一片、收益一片,促进工业园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二)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明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调优种植业,突出畜牧业,大上林果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种植业

围绕“稳粮棉、增饲草、上瓜菜”的发展思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粮食生产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品种结构,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粮食种植主要布局于上阿图什、皮拉力等8个乡镇,其它乡镇在保留少量粮食种植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棉花生产在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着重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棉花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增产增收。到 2010年,皮棉平均亩产达到120公斤。

不断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饲草作物以青贮饲料玉米和苜蓿为主,采取高密度播种。两个牧区县每县至少种植青贮饲料玉米1万亩以上。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大棚面积,增加反季节蔬菜和特色优质果品产量,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2)畜牧业

实施“品牌”战略,依托高原农牧区纯天然、无污染的生产条件,坚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努力打造高原绿色“帕米尔”牦牛和柯尔克孜羊品牌。以肉、奶畜产品生产为重点,引导城郊、农区养殖大畜、牧区养殖小畜,积极推动肉制品和牛奶加工业的发展。到2010年,生产母畜比例达到72%,出栏率达到72%,商品率达到65%。

适度控制发展草原畜牧业,严格执行“两禁”措施,即:禁止代牧,禁止樵采。推行冬春舍饲、夏秋放牧、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休牧和围栏封育,稳定存栏数,提高商品率。继续推进人工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治理、生态移民等措施,切实保护天然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农区和城郊畜牧业树立高投入、高产出的观念,积极发展家禽和特色养殖业。加速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开发高产种植业,建立有效的饲草料保障和加工供应体系。

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善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

(3)林果业

林果业以上档次、创品牌为目标,逐步淘汰低产、低质、低效产品,在大幅提高木纳格葡萄和巴仁杏产量的同时,加强病虫害治理,注重提高产品品质。到2010年,全州林果业面积达到40万亩,水果总产达17万吨以上。

2、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培育、扶持、引进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为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特色林果和高原绿色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品牌产品。积极支持为农服务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经纪人队伍发展,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益。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村建设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农村集体组织、农民个人加大对农业投资和综合开发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农村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等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努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继续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气象、水文、防汛和农业综合减灾等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路子,切实做到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

(三)以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以边启动,以游搞活”发展战略,以繁荣市场、带动就业为主题,大力发展外贸、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和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信息、社区服务、中介等综合社会服务业,进一步提高非公有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1、强力推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

坚持“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方针。充分发挥自治州地缘、人文、口岸优势,打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国际市场大通道。以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物流、边民互市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水平,全面构建一个联检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转机制灵活、通关便捷高效的现代口岸服务体系。

发挥自治州在吉国及周边国家已有的对外贸易网络和企业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幅扩大畜产品及矿产进口和日用百货、电子、机械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和旅游购物贸易,利用“境内关外”优势,积极探索建设制造、国际贸易、仓储物流、金融服务、旅游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吉边境合作区,着力将口岸经济培育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与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对外投资,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和到境外投资办厂,把境外投资与扩大外贸、增加劳务输出结合起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综合效益。

2、大力整合开发旅游产业

围绕“整合旅游资源,壮大产业优势;发展旅游文化,提升资源价值;唱响旅游品牌,创造产业特色;提高旅游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自治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沿边地缘优势,以北京中坤集团对南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为契机,坚持实施特色旅游、精品旅游,以帕米尔高原风光为中心,以柯尔克孜民俗风情和文化为重点,以慕士塔格峰、边境口岸、克州冰川公园、玉其塔什草原、无花果之乡、《玛纳斯》史诗、苏里唐陵墓等知名品牌为先导,大力开发高原风光游、民族风情游,发展柯尔克孜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按照做好现有景点,积极开拓新景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慕士塔格峰、喀拉库勒湖和克州冰川公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硬件设施条件,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旅游体系,增加旅游人数。积极开发阿图什天门、三仙洞、大峡谷等新的旅游风景区,兴建赛福鼎故居,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园。把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亿元,年均增长20%。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0万人次,年均增长20%。

3、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发展文化娱乐、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和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强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和法律监督,推动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通过规范竞争规则和服务标准,积极鼓励发展各类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劳务市场服务、人才交流服务、会计咨询、法律服务、商务服务、经纪、劳动力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服务的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培育为农业生产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生产工具和设备的产前服务体系;培育提供技术方案、技术培训、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以及大型设备代播、代耕、代收的产中服务体系;建立加工、包装、储存、冷藏、运输、销售等服务的产后服务体系;发展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行业,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服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运输、通讯服务业。加快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铁路、公路、信息网络的立体化运输框架。坚持走“低票价、多客源、扩大服务领域、提高综合效益”的路子,积极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公路运输业。扩大邮电、通讯业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向农村延伸覆盖。

房地产业。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搞活一级市场,开放二级市场,把住宅业和房地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重点,搞好解危解困房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商品房开发,尽快妥善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结合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切实提高城乡居民住宅的抗震等级。按照小区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加快住宅中心区建设,建成一批高起点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区。“十一五”期间,新增住房面积120万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